学党史

德阳市企业专利申请及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08-31 浏览:17581次

    德阳市自三线建设以来,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华龙一号”“50MV燃气轮机”“C919大飞机”等国之重器核心零部件设计,取得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当前,德阳市正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其中的关键。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专利申请及管理状况能够有效反应我市科技创新现状。开展此次调研活动,旨在梳理我市企业在专利申请及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更好服务企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提升,助力企业创新体系建立,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企业科技管理者座谈等方式开展,选择广汉、绵竹、什邡、罗江、德阳市经开区等地不同类型企业100家,涵盖了中小企业、上市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类型,其中注册资金在100万至1000万的企业有15家,注册资金在1000万至10000万之间的企业有44家,注册资金在10000万以上的企业有21家。累计发放企业专利需求调查表224份,收回有效调查表196份,经过整理后形成有效企业数据80家。

 (一)大中型企业重视专利申请。拥有100项以上专利的企业有4家,为国有企业、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这类企业多为装备制造类企业,技术的先进性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而对专利较为重视,同时企业内部大多设有专门的专利管理部门,会有意识地做一些专利布局、产品防侵权分析等方面的工作。

(二)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专利申报的生力军。拥有10项以上专利的企业有45家,这类企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企业管理者也较为注重对企业核心技术的保护措施,企业管理层对专利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企业内部通常设有专职的专利管理岗位,这类企业也是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中小企业专利意识不断增加。15家中小企业都拥有5项以上专利,其中3家中小企业拥有专利超过10项,10家中小企业组织技术人员参加过相关专利培训。中小企业多为发展初期,对少量核心技术进行了专利申请,企业技术人员通常需要对接专利机构完成专利的撰写申报工作,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专利储备不足,企业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专利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发投入不断增加。

(四)企业创新机制不断完善。43家企业建有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校企联合科研平台等创新平台,39家企业设有创新激励机制。企业发展中对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与运用意识不断增加,自发组建联盟,不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强化人才引进与管理创新,逐步建立企业创新文化。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专利信息获取渠道单一。调研发现企业主要通过非专业数据库获取专利信息,且中小企业专利信息获取难度大、需求迫切。样本中50家企业(占比62%)采用免费的专利分析检索系统进行技术查新,仅有30家企业(占比38%)的企业购买了专业的分析系统,进行技术研发、专利布局,其中仅3家中小企业购买了专利分析检索系统。专利信息是企业了解行业领域发展趋势、竞争态势的主要手段,为企业战略决策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利用非专业数据库将增大漏检、错检的几率,致使重复研究、侵权的几率增加。中小企业一方面由于资金、规模等因素,单独购买专业数据库性价比不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将专利信息转化为有效生产力的能力不足,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企业不愿过多投入资金。

 (二)高质量专利产出不足。调研中52家企业(占比65%)是由技术人员撰写交底书后交由专利代理机构进行申报,而28家企业(占比35%)是直接将需要申报的实物交给专利代理人撰写。通过座谈了解到大多数一线科技研发人员对知识产权分析、挖掘、布局、运用等能力还不够强,研发起点不够高,低水平重复研究严重,专利布局组合意识和能力不强,难以撰写出高质量专利申请文件,以致企业发明专利比重小、有效发明专利质量低、重要专利积累不足,在产业技术链的关键节点上存在技术盲区和专利布局盲区,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知识产权风险。

(三)产学研创新资源对接不畅。调研发现42家企业(占比53%)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仅8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达成专利方面的合作成果。调研了解到企业技术创新多数集中在应用研究方面,所需专利主要集中在应用领域,而高校、科研院所申请的专利往往限于基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在相关的产业化配套技术上专利申请较少,造成产业链与创新链相脱节,不能形成产业技术创新合力。

(四)专利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样本中64家企业配备了专门的专利管理人员,其中63家企业专利管理采用传统的电子表格方式。虽然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但由于企业管理制度及专利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导致企业专利管理方式相对传统,专利预警、专利布局等依赖专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极易出现漏缴年费、超期答复等专利事故,致使专利权失效,增加了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

三、德阳市提升企业专利申请及管理能力对策及建议

(一)积极推广专利信息资源库。借助中国科协专利信息资源库等免费平台,设置专项经费,依托本地高校教师资源,建立第三方专业化队伍,通过专利信息应用培训和企业跟踪辅导等方式,积极开展专利信息资源库推广工作,构建企业查询专利信息的便捷通道,指导科技人员借鉴和吸收专利文献,帮助企业培养专利管理人才,解决企业专利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专利管理落后、转化难等问题,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缩短企业创新研发周期,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与风险,提升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能级和水平。

(二)大力开展创新工程师培训。依托本地高校及学会资源,建立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专家组,采用企业全员宣讲,一线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重点培训的方式,大力开展TRIZ理论、六西格玛等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培训,并在企业内部建立由创新方法导师与企业科研人员组成的创新小组,收集企业生产研发中技术难题,现场指导企业科研人员利用创新方法,形成技术难题解决方案,长期跟踪企业技术难题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形成创新方法解决技术难题经典案列,组织团队参加国、省创新方法大赛,形成以赛育人、育人参赛、持续培养创新团队的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培训一线创新工程师,提升企业一线创新工程师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进程,解决研发瓶颈问题,产生新技术、新专利,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质增效。

(三)积极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及区域特色产业,聚集全国学会资源,定制化举办国家级高端论坛,发挥高端论坛在聚人聚智和营造学术氛围的作用,促进产学研资源对接;积极搭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产学研平台,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以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院士专家人才为工作重点,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大力支持构建“龙头企业为牵引、高校为核心、行业协会为推手、中小企业积极参与”的协同创新联合体,发挥全国学会、高校、科研院所高端智力优势,针对关键技术攻克、核心部件研发等重大项目,组织跨学科跨领域深度合作。

(四)完善专利资助激励措施及政策。优化专利资助政策,推动形成专利研发地导向的政策优惠,重点资助战略性关键核心技术发明专利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产业领域向装备制造、先进材料、通用航空、食品饮料等德阳重点产业实施政策倾斜,借鉴专利“研发地”模式,对在德阳研发形成专利技术的企业,以及德阳使用该技术开展生产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申报上予以重点支持,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阶段的费用在产业化后实施补贴。同时优化专利结构,减少对单纯数量指标的重视,细化专利技术认证等级,突出对高技术水准的专利认定,避免为单纯追求申请量而提出的专利申请。建立负向激励机制,强化对专利产业化的考核,清理“僵尸专利”,倒逼企业进行专利产业化或技术市场化转让,提升专利利用率。(创新发展部 程义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推动外籍专家工作机制与服务体系建设助推德阳高质量发展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