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农技协亟待政策支持和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2-08-31 浏览:17669次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伟大创举,是广大农民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立发展、自负盈亏的农村专业技术经济组织,是新时期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技协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组织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变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市农技协的发展经历了90年代发展初期,20世纪初旺盛时期,并在近几年发展中逐步呈负增长趋势,工作质量和发展活力逐步弱化,组织建设及规范化运作远不如从前。例如我市各基层农技协在各级科协的指导下以及规范运作下,在鼎盛时期数量达800多个,在全省排名前列,而后一度数量缩减到600多个,2018年底,全市农技协(含未按期年检的)共有519个,其中在运作在223个,2019年底全市农技协缩减到440个,而按期年检的和真正在运作的仅100余个。

农技协数量锐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缺乏政策支持。近年来,中、省科协并未出台或联合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出台实际性政策支持农技协发展,近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农技协的发展并未提及,这让农技协发展与专合社、家庭农场的发展并不能同步和在同等条件下。二是项目资金支持大幅减少。我市成功申报中、省科协项目屈指可数,省科协每年仅一批项目支持农技协转型升级,且数量少资金少,而中国科协及中国农技协的项目也数量尤其少,申请难度非常大,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惠农新村等项目支持也因某些原因取缔,近几年我市基层农技协并成功获得中科协及中国农技协项目。三是地方工作的影响。去年我市进行了全域范围内的行政区划调整,合乡并镇、撤村合村等因素使得农技协的数量起伏大,变化大。四是民政对社会组织要求高。基层农技协要求每年年审,而年审要求高、费用高,再加之运作不良好,使得很多基层农技协不愿意参加年审,且农技协准入门槛高,使很多计划建立组织的人望而却步。

在当前形势下农技协发展亟待政策支持和转型升级。

一方面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要像关注专合社、家庭农场等组织一样关注农技协的发展和建设。各级党政领导要深入基层了解、剖析农技协,提高对农技协的认识。要充分发挥科协、科技、农业、畜牧、林业、水利、供销、民政等部门的作用,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农技协发展,为农技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要制定支持和扶持政策。为农技协发展和建设营造改革环境,农技协承担了很大部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工作,是科技兴农的一支重要力量。中、省科协要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要在各地党政及科协系统层面把农技协作为国家农技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把农技协纳入同专合社、家庭农场等同等的地位和待遇,给予其承担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的机会,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并给予必要经费支持。同时要加大对农技协的项目支持,为农技协规范化管理、运作和转型升级提供条件。

第三,科协系统要切实帮助农技协规范发展和转型升级。

一、 围绕转型升级,夯实农技协发展基础

(一) 完善农技协组织体系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县(市、区)科协、农技协联合会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一是推进各县(市、区)及乡镇农技协联合会成为集生产经营、科技推广和科普服务的“桥头堡”,重点打造一批上联高校、科研院所、涉农学会,中联当地农技推广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电商平台,下联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技协联合会;二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分类指导,壮大农技协人才队伍,聚集更多农业科技专家开展科技志愿服务;三是基层农技协组织要加强与专合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协同发展,在组织建设上可以互相交叉,协同联合,实现一军多旗,分工合作的组织架构。

(二) 推进农技协质的提升。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应从追求基层农技协数量的增加转移到推进基层农技协的质量提升。各级科协组织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农技协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不放弃、不松懈。一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加强农技协建设,对于偏远落后的乡镇更要加强指导鼓励农户加入农技协抱团发展二是各基层农技协要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从主要为会员、为周边农户服务向为专合社、种养大户提供专业化的农技服务转变三是要加强基层农技协在全国各省、市、县农技协间的横向交流与协作,实现互联互通、互惠互利、协同联动、共同发展。

(三) 加快农技协转型升级。一是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根据各地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需求,推动农技协与原材料采购,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及贮运,品牌推广,金融服务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合作与联动,聚力资源打造服务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形成模式创新、管理规范、上下联动、横向联合的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农技协;二是要处理好增量和存量的关系、传统与转型的关系、改革与创新的关系,广泛运用现代科技及信息化手段,在“盘活”现有农技协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支持、壮大特色优质农技协,扶持、培育具备发展潜力的农技协,不断拓展农技协服务领域,创新农技协服务方式,提升农技协服务能力以更好的姿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 顺应发展需求,激发农技协发展动能

(一)积极培育农技协+新业态。一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农技协专业技术优势,努力解决农民在结构调整中遇到的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懂、产品难销等问题,推动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二是要面向专合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技协+专合社、农技协+企业、农技协+基地等模式,发展现代种养殖、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变革三是以科技教育为抓手,以技术推广为龙头,以示范带动为目的,加大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完善农技协社会化服务体系。只有紧跟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才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一是要推动农技协由传统的农技服务型协会,向农机服务、农资服务、农事服务等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延伸和拓展,逐步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以适应农业发展及农民兄弟的实际需求;二是要夯实人才基础。通过引进、培养、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农技协业务骨干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培养一大批具有科学生产理念、现代经营理念的农技协技术骨干和智慧农民,为推动农技协社会化服务打好坚实人才基础。

(三)引导农技协多元化发展。一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农技协”线上线下服务。分步实现打造市场服务平台,汇聚农资和农产品供需信息,开展订单式服务等各个环节,推动市场信息和在线销售一体化服务,积极利用当前比较热门的网络直播、自媒体特别是省、市科协大力推动的“天府科技云”服务信息化平台,帮助农产品宣传和营销二是补齐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短板。根据2018年全市科学素质测评结果显示,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比例为8.1%,而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比例为3.6%,远低于城镇居民科学素质比例12.8%,城乡差距巨大,因此,要大力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发挥科技带头人、农民专家科技服务团、科普志愿者等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民科学素质有效提升,为农技协发展凝聚人才,培育新的动能。

三、依托“天府科技云服务”,注入农技协发展活力

(一)凝聚资源,畅通沟通渠道。一是要运用“天府科技云服务”,打通农技协直接联系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涉农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的沟通渠道,凝聚更多人才、信息、资金、项目资源,扩大农技协的工作覆盖面,打开工作新局面;二是要运用“天府科技云服务”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服务、专题研究等活动,以新思考、新视觉带动广大农户转变思维,打造符合农技协发展需求,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投身服务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来。

(二)精准畅达,创新服务方式。一是要运用“天府科技云服务”,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农技协“数据库”,有效对接科技资源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实现农业科技服务的精准畅达;二是要运用“天府科技云服务”,让互联网与农技协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农技协建立完善的市场、用户、产品的信息链,促进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深入开展农技社会化服务;三是运用“天府科技云服务”,当好农民朋友的贴心人,及时了解和掌握农民群众实际需求,着力解决他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广大农民提高科学素质,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四、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各级科协组织要不遗余力加强农技协宣传推广,指导农技协把更多的农民组织和带动起来,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服务,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农技协为农服务、助农增收以及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典型事迹,宣传农技协领办人的创新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把更多的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吸引到协会中来,通过协会找到发展产业助力经济发展的路子,使他们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德阳市科协  王莉娟

上一篇: 当前制约科技社团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下一篇: 我市旅游场所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